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新熱潮。其中,智慧停車市場相對成熟、社會需求攀高,不斷涌現出新的技術手段和應用場景,成為新基建背景下的一大亮點。然而,智慧停車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既要在緩解城市“停車難”中盡快發揮作用,又要尋求運營利潤和成本投入的平衡。專家建議,下一階段應借助5G、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的“東風”,破解“信息孤島”“城市級運維”等產業痼疾。
技術快速迭代 提升用戶體驗
智慧停車的概念在業內并不陌生,自2000年以來,各地的鼓勵政策接連出臺,市場上智能化改造手段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高峰時期有超過200家智慧停車類企業“同臺競技”。技術的不斷迭代和資本市場的熱捧,使得智慧停車產業迅速擴張并發展成熟。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運輸研究中心主任程世東認為,智慧停車產業的發展階段,要從設施設備智能化、停車收費管理智能化、城市停車管理信息平臺以及面向用戶的停車信息誘導系統等方面綜合判斷。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停車市場處于原始階段,即純人工收費,多采用紙質卡片登記出入時間的方式進行收費管理。”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北京分院高級工程師翟東偉介紹,自此之后,我國停車產業的智慧化改造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在第一個時期,磁卡輔助收費在停車市場普遍應用,停車運營單位采用條形碼或者磁卡等手段,記錄和計算用戶停車時間,但收費仍以人工方式為主。
2006年至2014年,以車牌識別為特征的技術手段逐漸應用于停車場。一些注重顧客停車體驗的商業綜合體,首先開始大規模改造,使用車牌識別作為出入口控制計費的主要技術手段。此外,政府也逐步開始開發區域停車誘導平臺,將已經智能化改造的停車場數據接入到誘導平臺,為車主提供空余車位信息。
2014年至2019年,智慧停車市場進入第三個時期,無感支付及多屏誘導等新服務開始出現。車主通過ETCP、停簡單等互聯網停車運營平臺,綁定車牌和支付渠道后,就可以實現“無感支付”,進出停車場的時間縮短至2秒鐘,極大提升停車體驗。
信息共享難題仍在 智慧程度有待挖潛
盡管經歷了快速迭代的三個時期,“信息孤島”現象仍是制約智慧停車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智慧停車的首要目的在于解決城市“停車難”,因此,從城市層面打通協同是市場發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從整個產業鏈來說,智能停車設備商、智慧停車解決方案提供商、互聯網停車運營企業等主體之間呈分散之勢。不同類型的停車資源也沒有實現整合,停車管理仍呈“散小亂”的格局。城市內常見的商場、醫院、寫字樓、社區及路邊停車場,各有不同的管理特點,涉及的產權方也不盡相同,為停車場之間的數據信息共享造成較大難度。
而在信息技術層面,市場上主流的智慧停車App互不兼容。由于行業內缺乏統一標準的約束,互聯網停車運營企業各自研發的App操作方式不一致,給用戶使用和停車場管理帶來不便。
此外,程世東表示:“目前的智慧停車市場,在我所說的四個方面,都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在停車設施設備的智能化方面,國內已有機械化立體車庫、智能車庫等萌芽,但相關技術的可靠性、穩定性仍備受質疑,實際推廣應用并不廣泛。
面向用戶的停車信息誘導系統尚處于初級時期,應用范圍不夠廣泛,提供的信息也不夠詳細,部分誘導系統僅有空余車位數量等基礎功能。至于城市停車管理信息平臺,程世東認為相關企業在這方面均較薄弱,還有很大的挖潛空間。
豐富應用場景 建城市級平臺
針對上述問題,翟東偉認為,新基建會為智慧停車市場帶來新的應用場景和技術手段。
5G基站的建設,可以改變停車管理技術實現模式。比如,通過定位精度到1米的5G技術,實現非露天停車場內的精確導航。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將改變智慧停車信息誘導系統的服務。除停車位外,未來的信息誘導還要考慮充電樁的使用調度。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將為城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賦予更多的數據分析挖掘能力,更好地服務政府規劃建設管理、商業經濟活動等。
停車信息誘導系統會在停車場電子收費更加完善后,得到進一步發展。程世東表示,未來地圖類App不僅顯示附近停車場、空余車位等基礎信息,還會提供一鍵導航、實時停車費等更詳細且實用的服務。
此外,企業推動城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的建設是智慧停車市場發展的大勢所趨。
程世東說:“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是由企業推動,不再由政府主導。”城市級平臺需要企業通過利益共享的機制才能夠做到位,但也離不開其他參與主體的支持。
同時,政府也由原先主導地位,轉為制定規劃、提供數據等支持性工作。行業專家則作為智庫力量,提供技術標準、可行性研究等專業支持。